一、第二届本科生录取分数突破600大关
2024年录取18名本科新生,其中广东省15名,专业投档最高分600分,最低分581分,最低录取分数超过广东特控线49分;湖南省3名,最高分570分,最低分564分,最低录取分超湖南特控线83分。连年攀升的录取分数承载了广大考生、家长对学院的信赖和认可。

二、首获世界机器人大赛首届太空机器人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大奖
分别由段毅、王伟、盛志鹏指导,2023级学生张洛华、黄志雁、骆冰壶等组成的竞赛团队先后获得中国电子学会举办的世界机器人大赛首届太空机器人大赛任务挑战组一等奖及最佳抓取奖,创意概念组二等奖及最佳移动奖;获中国自动化学会举办的2024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亚军。

三、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先行先试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开发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制课程5门,形成多学科融合课程开发规范1项,制定团队化教学运行实施方案1项,人才培养评价分析报告1份,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1项,人才培养试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士学位申报获教育部审核通过,学院承担的该专项工作及学院学年工作获学校表彰
2024年,学院获“学士学位授予审核工作突出贡献集体”、“2023-2024学年校级先进集体”。

五、与深圳科创学院联合开展“创业者培育计划”,帮助学生提前走进创业圈
积极与深圳科创学院现有20余个初创团队沟通协调,支持我院2023级8名学生加入初创团队,在创业前线学习技能技术、商业模式、团队合作等,助力学生提前感受创业氛围,迸发创业激情。
六、完成项目化课程样机试制系统搭建和测试,指导学生进行样机试制实践,产出手板样机3件
由实训室主导搭建服务于项目化课程的支撑平台,规范产品打样及采购需求的管理,实现与供应商开展在线业务协作。筛选《产品设计与传达》中优秀学生作品,课程组老师及实训室团队共同指导学生进行手板样机试制,产出3件手板样机,为样机试制系统建设提供依据。

七、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开启新篇章
调研了大疆创新、云鲸智能等上百家行业独角兽、专精特新企业,获取了大量一线行业数据。通过调研获得的先进技术、工艺、模式,再通过定期的教研活动,融入到学院项目制课程开发中,推动“专业建在链上”落实、落地。
与固高派动(东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签订产学研用合作协议,与大疆,优必选,传音,优客联、码源资本等2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沟通机制或达成合作意向,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实践和产业技术进步相结合。
与欧林工学院、深圳科创学院等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课程共建合作关系;与重庆大学、常州大学等10余所李泽湘科创教育体系内重点高校就课程开发、项目拟定、教学实施等建立了交流合作机制,向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5所高校输出项目制课程2门。

八、科研工作赢得新突破
建院至今,累计与固高派动(东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含光微纳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技术开发合同41个,累积金额572万元,基于企业项目产生的授权专利7项,新能源车充电智能避锁器、智慧康养机器人系统等一批产品落地。与哈电集团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圳研究院等科研机构达成合作意向。2024年,纵向经费进账161.4万元,较去年增长263.73%,横向进账167.144万元,较去年增长180.34%,发表论文18篇,其中一作/通讯16篇。
九、高层次人才引进取得新进展
2024年引进深圳市高层次人才3人,柔性引进香港设计师协会主席叶智荣,与国家级人才林熹教授、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刘曦卉达成引进意向,对学院课程团队建设形成强有力的补充。

十、宣传工作开创新格局
2024年,学院先后接受新华社、光明日报、湖南日报、南方日报、中国青年报、微博、抖音、小红书等10余家中央及省市主流传统媒体或新媒体的采访或专访,多维度、全方位的宣传进一步扩大了学院社会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