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留仙大道7098号 邮编:518055
联系电话:26011000、26019709、26018464、26731000、26731842
传真:26018406、26731712
创办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为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先机、培养适应快速发展和不确定性时代的创新创业人才,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联合南山区人民政府决定举办未来技术学院和未来技术研究院。秉承“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深圳精神,探索硬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机制和工程技术转化的新模式,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地,支撑未来产业发展变革。
愿景使命
培养世界一流的硬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硬科技企业赋能平台。
阶段目标
1. 2025年
构建完整的科创教育理论框架与实践模式,初步建成支撑粤港澳大湾区自主创新的智力支持体系、科创人才培养体系、技术服务体系。
2. 2030年
培育一批硬科技独角兽企业,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出突出贡献。
3. 2035年
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科创人才和科创企业培育平台,推动、引领工科教育的发展。
理念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理解人的真实需求,致力于以工程创新手段解决现实世界的工程问题、服务大湾区以致人类社会发展。学生是新工科教育的联合创始人,共同参与课程设计、课程辅导、教学评估、新生招收和各类团队活动,允许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追随自己的职业兴趣。
目标
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硬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科创企业培育平台。学院的主要战略目标是以超常规措施探索前沿技术工业转化模式,系统培养用设计思维定义问题和多学科手段解决问题的高端工程人才,孵化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硬科技创新企业,为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探路。
定位
培养硬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具体而言是,面向消费电子、智慧医疗、智能制造三大产业领域,面向创新型企业,面向企业创始人及合伙人、产品经理、系统工程师等职业群,培养具备用设计思维发现问题、用系统思维定义问题、用科学工程思维整合各种技术和资源提供多种工程解决方案、用商业思维提供创新性产品、有强烈创业意识的硬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学院特色
1. 学科交叉融合
学院不设置系部, 完全打破学科壁垒,为学生提供智能制造、电子工程、人工智能、产品设计四个专业领域的跨学科课程。支持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设计自己的专业方向,如“工程+机器人”“工程+医疗”。
2. 项目驱动学习
每学期开设4门左右专业核心课程,每门课程完成1个项目。3-5名学生组成一个项目团队,通过市场调研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协作完成从“产品”定义到原型设计、打样、组装、测试、迭代,再到形成产品、小批量生产乃至市场推广、商业运营的全部流程。学生本科期间经过30个左右项目的训练,不断促成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完整性,实现思维模式从固定型到开放型、成长型的转变,实现动手能力、多学科融合能力、工程实现能力和商业思维能力的大幅提升。
3. 课程建在链上
梳理产业上下游领军企业、核心产品及其关键技术,绘制“产业链地图”。根据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动态开发课程模块,推动新工艺、新技术第一时间进课堂。
4. 团队化教学
每门课程配备跨专业的校企“混编”教师团队,由3-5名跨学科的教师联合组团,集体备课,分工授课。每门课程3-5 名学生分组学。教学空间按照团队分组学习要求设计,培养学生领导力、组织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5. 工程思维
引导学生用工程思维和创新产品为人类社会创造价值。注重引导学生组团调研,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定义产品,亲自动手、亲力亲为,运用跨学科知识、技术和各种软硬件工具快速验证、迭代和优化产品,不断淬炼学生的工程思维,培育“行业定义者”,而不是跟跑者。
6. 成果导向评价
用市场成果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成果。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参加竞赛和自主创业等,可以申请免修课程、置换课程、替代学分。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支持学生依托项目创办公司。